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企业新闻

觀展心須至(文化隻眼)

2022-09-30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近日,中宣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場,教育活動32萬場,接待觀眾近8億人次。如今,觀展已成為當代中國人尤其是年輕群體的文化潮流,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觀展打卡的分享和圍繞展覽的討論。

  對大眾來說,周末或節假日,不論是自行前往,還是約上三五好友,看一場展覽、拍幾張照片、分享觀展體驗,無疑能夠褪去生活的疲憊,感受文化帶來的心靈愉悅。尤其是在一些特展上,還能與平日難得一睹真容的稀世珍寶相遇,其震撼不言而喻。比如近期國家博物館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就展出了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聖壇,勝利之翼等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意大利珍貴文物。同時,對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來說,展覽也是讓自身藏品或研究成果服務大眾,讓文物活起來、讓藝術品動起來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提升公眾文化素養、營造文化氛圍、增強文化認同。但倘若觀展僅止步於拍照打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似乎有些流於形式。在打卡之余,更應靜下心來,沉浸到展覽內在的文化語境,充分調動自身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與人類文化藝術瑰寶展開跨時空對話,洞見展覽背后的文化內涵。畢竟,光是拍幾張照片、做幾段vlog,走馬觀花,對不起那些遠道而來難得露面的展品,還有為之操勞的工作人員。

  觀展之時,更應把重心放在見識的增長和心靈的觸動上。在博物館,通過近距離接觸展品,讓歷史故事靜靜流淌在我們眼前,能更加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歷史和綿延至今的民族精神,使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和世界文明的精彩充盈我們的精神世界。在美術館,通過直面藝術作品,欣賞不同門類、不同流派、不同時期的藝術表達,揣摩藝術家們以畫筆、相機、裝置等呈現的敏銳觀察和獨到思考,可以從中收獲對人與世界關系的全新認識。

  要想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適當做些功課必不可少。觀展前,先“預習”一下展覽涉及的歷史文化知識、藝術常識,在觀展時更容易激起內心共鳴。觀展時,要讀懂“展廳語言”,展陳單元的設置、展廳布局、展品介紹、語音講解等都是幫助我們更好看懂展覽的有力助益。現在大多數展覽都會設置明確的主題和線索,並配以各種輔助手段方便觀眾理解。比如2019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以不同單元呈現畢加索的創作歷程,每件展品都有相應的語音導覽,幫助我們走近藝術大師。看完展覽,用心回味、讀讀展評,或是找來相關書籍、紀錄片看看,都能增加觀展的獲得感。筆者去年在中華世紀壇看完“從庫爾貝、柯羅到印象派——來自法國諾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跡展”后,就趁著展覽激發的興趣,找來幾本關於西方美術史、印象派的書籍閱讀,在匆匆遇見之后對印象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觀展獲得的內心愉悅,遠不是社交媒體上的幾個點贊或是幾篇帖子帶來的流量所能承載的。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展覽的文化語境中,看到的是展覽背后所蘊含的浩蕩歷史、燦爛文明,收獲的是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的物我交融。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2/09/50466.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