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租赁信息

中国史上第一位女西医海盗都对她俯首称臣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2024-01-2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1924年,一艘客船从广州出发缓缓驶向香港,突然涌进船舱的海盗令大家惊慌失措,在海盗的呵斥声中,船上的人们乱作一团,孩子的啼哭声,妇孺的哀嚎声,与海浪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让这个黑夜变的不再寂静。

  与慌乱的人群相比,有一个女子却淡定自若的看向眼前的海盗,铿锵有力的说道:“我张竹君无傍身财物,只有贱命一条,尽管拿去!”

  不料,海盗听完当即将手中的大刀丢弃,双腿一软跪倒在甲板上,不停的叩首惊呼道:“怎么是您,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张竹君,1878年出生于广州番禺,父亲张世蒸是清朝举人,官居三品,家境殷实,张竹君从小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在张竹君八岁那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脑病,半个身体基本是瘫痪状态,毫无知觉,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

  疼爱张竹君的父亲,为了治好张竹君的病遍访当地名医,然天不遂人愿,名医们面对张竹君的病情都纷纷摇头,连连摆手。

  就在张父绝望之际,他突然想到了博济医院。那是一家美国医生创办的医院,当时人们对于西医的态度是不信任甚至是抵制的,张父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女儿送去了西医那里试一试。

  在校期间,张竹君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不仅完成了外科、内科的全部学习,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行医执照,毕业后任职于博济医院。

  彼时,还是中医盛行的年代,很多人都对张竹君,这位年轻的女西医报以观望的态度,甚至有不少中医还等着看张竹君的笑话。

  但是,张竹君并不理会这些,她一心救治病人,还对家境贫困的妇孺免收医药费。久而久之,张竹君的精湛医术和仁慈心怀被人们所熟知,医院的门口更是门庭若市。

  当时的广州已经是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稠密的居民拥挤在1.5米至2.7米宽的窄巷里。霍乱这种传染病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城市爆发,感染速度和传播人数可想而知。

  为了能更详细的了解情况,张竹君深入疫区展开调查,她深知要想更快的了解病毒传播的途径,就要走入疫区,掌握第一手材料。

  张竹君主动申请前去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与病人同吃同住,观察他们的饮食,研究他们的病情,希望能从中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很多病人看见张竹君的到来是又喜又怕,喜是知道张竹君医术高超,能给自己活下去的机会;怕是因为自己的病传染性很强。然医者父母心,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张竹君。

  广州当局即刻采纳了张竹君的建议,在两广总督的协助下,动用四艘军舰从其他地方调入大量水源供给广州。短短数周的时间,疫情就被控制下来。

  其实在创办南福医院之前,张竹君就和闺蜜徐佩萱率先在广州荔湾区创办了医院——禔福医院。“禔”即为具有灵气保佑平安的圣物,“福”则是为劳苦民众造福的心愿。

  徐佩萱和张竹君一样出身名门,也是一位主张命运自由的女子。她对张竹君精湛的西医技术十分崇拜,对张竹君济世救人的仁德之心更是钦佩。两个志同道合的女子很快就成为了闺蜜。

  当张竹君提议想创办一所属于女子的医院时,徐佩萱毫不犹豫的回家变卖了自己的闺房首饰,凑了不少银两用来支持竹君。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思潮还是居于主导地位,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三从四德的约束,使得她们生病很少能出门医治,因为大部分医生都是男性。这就是张竹君想创办女子医院的初衷。

  张竹君不仅是一位医者,她还是一位女权主义的推进者,她在南福医院外设立了基督教的福音堂,每逢周日便发表演讲,宣传男女平等,主张女子独立。

  张竹君曾着书《妇女的十一危难事》,书中详细的罗列了在封建思想下,女子如何受到压迫,如何遭遇思想禁锢。

  书中旗帜鲜明的宣扬女子要追求自我价值,要争取自身的解放,“女人不可徒恃男子让权,须自争之;争权之术,不外求学。”

  为了能让更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1901年,张竹君陆续在广州创办了育贤女学,在上海开设了女子事业学堂,上海女子西医院等。

  其后,张竹君又在广州创办了工学结合的女工艺厂,向学员传授编制,刺绣等技艺,以帮助女性能在社会上独立谋生。

  她在面向广大师生的演讲上说:“言救国,必先教育;欲先教育,必先于女子。”在张竹君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走出家门进入学堂。

  张竹君所到之处,必然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批判封建伦理纲常,提倡男女平等,不遗余力的为女权发声,为妇女的解放摇旗呐喊,为此被人们誉为“女界梁启超”,彼时的她才26岁,线年,张竹君与沪上名绅士李平书合作创建了女子中西医学院,是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女子医科学院。1909年上海医院成立,张竹君出任监院。

  其实当时的上海就是中国红十字会运动的中心,但清末的红十字会官办色彩浓重,基本是虚有其名。于是张竹君决定自竖旗帜,创办一个全新的赤十字会。

  1911年10月19日,张竹君在上海医院主持召开了中国赤十字会成立仪式,与会人员有500名。

  会上张竹君报告了中国赤十字会的起源、章程。强调“本人道主义,救护因战受伤之人,不论何方面人,视同一体”的宗旨。

  中国赤十字会创立后,大家即刻就投入到革命医疗援助工作,10月24日赤十字会会员代表总计10人,随同张竹君一起前往怡和码头准备前去武汉战场。

  他们便请当时在上海的张竹君帮忙想办法。张竹君在上海商会的支持下,利用赤十字会前去武汉参加救护工作的名义,掩护黄兴、宋教仁、李书诚等人前往武汉。

  10月28日抵达武汉后,张竹君等人即刻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医护工作中。在武汉的两个月时间里,赤十字会的会员一心扑在救治伤员的工作上,连喝水的时间都顾不上,他们说:“我少喝一口水,就能省下更多的时间挽救生命。”很多军士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授予张竹君“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这样的勋章,这样的荣耀,张竹君受得起。

  卢少岐是富绅卢宾岐的儿子,与张家家境相当。一来二往的交流中,两个年轻人彼此欣赏,互生情愫,于是双方家长为二人确定了婚期。

  卢少岐也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潮的热血青年,他打算先去日本留学两年,再考虑终身大事。他的此番举动自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是张竹君很支持他,还帮他垫付了旅费。

  在卢少岐去日本半年后,卢家就对张竹君离经叛道的行为提出不满,并希望她婚后能相夫教子,少些抛头露面的社交活动。这无疑与张竹君崇尚的女权相违背。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精通多国语言。他对张竹君的魄力极为佩服,对张竹君的才干甚是称赞,对张竹君的芳颜更是迷恋至极。

  为了追求才情兼备的张竹君,马君武特地用法文写了一封表白信,信中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张竹君的喜爱之情。张竹君读着这封特别的表白信,很是感动。

  然而张竹君还是拒绝了他的表白,“我这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我要投身到女权运动中,如果结婚必会被家务儿女所牵绊,故婚姻一事不在我考虑范畴。”

  张竹君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钟爱的医学事业,献给了她追求的女权主义。中国近现代史上也为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关她的功绩,自有后人去评说。

  在她88年的人生中,自由、洒脱是主旋律,“为自己而活,率性而为”是世人对她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活出精彩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命以何种方式绽放,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张竹君那样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4/01/74529.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