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企业新闻

摄影师10余年访拍60多位非遗传人

2024-03-17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当杨心泉在湘西土家族的村寨,亲眼看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用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图案做出织锦时,他便彻底被非遗的魅力所折服,杨心泉自此便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记录非遗之旅。他拿起相机,在全国各地拍摄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10余年,用镜头记录了60多位中国非物质文化国家级传承人和他们的项目。

  杨心泉说,他在去年得知,杨家埠木版年画大师杨洛书因病去世,享年96岁。这让他不禁想起10年前,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村拜访杨洛书大师,并拍摄国家级非遗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情景。杨心泉记得,那时候,杨老已经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铄,每天还在自己的工作室刻印木版,描绘上色,创作新的年画作品,并带领儿媳,女儿等人,一起印制年画。“闲暇之时,杨老会整理自己亲手刻印制作的三千多个木版,这些都是他一辈子最深刻的记忆。”

  杨心泉告诉记者,“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些以前拍摄过的非遗大师,发现还有几位大师也故去了,这使我愈发感到难过。于是我决定把这10余年来拍摄记录的非遗大师作品整理分享出来。”

  回忆起最初决定拍摄非遗的原因,杨心泉表示,“我是通过一场非遗的保护性展览,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左右,家住北京的他偶然参加了一场大型非遗展出。在展览上,看着琳琅满目的精美非遗作品,听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对作品背后流传下来的历史技艺介绍,杨心泉大为震撼。“从那时候起,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记忆,久久挥之不去。”

  “那时可能很多普通民众对非遗没有什么概念,我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珍贵、真实的非遗画面和场景被大家看到,让大家知道,并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主动去传承。”

  就这样,身为自由职业者的杨心泉拿起相机,踏上了非遗的拍摄之路。为了寻找国家级的非遗大师,杨心泉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非遗展会,“除此之外,就是在网络上搜寻,以及通过小型的线多位非遗传承人 感受大师们的热爱和坚守

  2012年4月,杨心泉带着相机,辗转来到了湖南湘西,“在来之前,一个文化部门的朋友就劝我说,这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很大概率会拒绝拍摄,但我还是想试一试。”杨心泉说,刘代娥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没想到她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自己的拍摄请求。

  “我在刘代娥老师家住了两天,对她的织锦作品和创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拍摄,织锦上都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图案,给我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震撼。”杨心泉告诉记者,次年5月,他又再次对刘代娥老师进行了回访,“那次在刘老师家呆了四五天,正好赶上他们县里的活动,又陆续接触到了当地其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凤凰纸扎、毛古斯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拍摄了这么多年,杨心泉印象最深的,还是2013年在湖北潜江拍摄皮影戏传承人汤先成老师,“那时候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公开表演过皮影戏了,恰逢镇上给他们组织了一次皮影戏演出,于是汤老师很兴奋地邀请我过去拍摄。”杨心泉清晰地记得,他赶到现场之后,在舞台都搭建完成的情况下,表演却被临时通知取消,“那一瞬间汤老师脸上那种失落的神情,让我感到特别心酸,就算过了10年给我的印象还极其深刻。”

  杨心泉曾在江苏拍摄过7位非遗传承人,“比如扬州剪纸的张秀芳老师,苏绣的姚惠芬老师、南通蓝印花布的王振兴老师、苏州昆曲的吕成芳老师、东台发绣的陈伯余老师……”

  杨心泉还提到,去年年底他助力扬州剪纸的张秀芳老师和上海的一家潮牌服饰链接了起来,通过他的联系,张老师专门为这家潮牌创作了龙年大吉的剪纸作品,作为服饰纹样印制在潮牌服饰上,“能把非遗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当下的潮流服饰相结合,推陈出新,共同创新产品,我觉得这既能让非遗传承人增加一份收入,还能让非遗作品以更加新颖的形式传承下去、传播开来,给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张秀芳老师的儿子汪先生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特别感谢杨老师能促成非遗和潮牌的合作,“我们专门为这家潮牌设计了一幅充满扬州剪纸元素的作品,把这个图案用在他们的服装上,也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我们的非遗。”汪先生还透露,后面陆续可能还会与其他服装品牌进行合作,目前还没有正式确定。

  在杨心泉坚持拍摄我国非遗传承人的10余年间,也见证着我国非遗的发展变化,通过大量的回访,他得知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越来越好,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而传承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和湖南怀化的一位织锦非遗传承人一直保持着联系,慢慢看着她从个人开始做非遗,到组织当地妇女成立合作社做织锦,后来和湖南设计学院有了合作。”

  但杨心泉观察到,虽然非遗作品现在很受年轻人欢迎,想学非遗技艺的人也挺多的,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很少,“因为确实收入很难保证。现在绝大多数非遗都是纯手工制作,很多产品费时费力,所以价格偏贵导致市场规模不大。”杨心泉记得,在苏绣大师姚惠芬老师的刺绣艺术馆里,他看到的十几位绣娘,大多是年龄四五十岁的女性,只有一位三十多岁的绣娘。“和姚老师的交谈中,她也提到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苏绣,更难有人沉下心来,把苏绣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4/03/77015.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