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人才信息

从“行路难”到通衢广陌交通见证青海高原75年变迁

2024-09-30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海交通运输可谓“一穷二白”:1950年1月,全省勉强可以通车的公路只有472公里;交通部门接管的14辆汽车中,只有4辆勉强可以行驶;桥梁虽有71座,但千疮百孔。

  之后,青海先后修复和新建了青藏、青新、青康、甘青、宁张、宁临等十多条公路干线月,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风餐露宿、攻坚克难,修通了青藏公路南段(格尔木至拉萨),在“人类生命禁区”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公路总里程达8.94万公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9倍;全省国省干线座。

  如今,青海现代化公路网络逐步形成,让很多民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日子,交通运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再到“保障引领”的重大转变。

  目前,青海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高速(含一级)公路达到5062公里,提前两年实现高速公路5000公里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全省34个县实现通高速,通县比例达76%,海西、海北两州率先在涉藏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

  该省还建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首条高海拔、高寒高速公路——共和至玉树公路,以及青海首座大跨径双塔斜拉桥——海黄大桥、“西北第一拱”——苏龙珠钢管混凝土拱桥、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雪山1号隧道、西北首条螺旋形高速公路隧道——卧龙沟隧道等标志性工程,不断塑造着青海交通的崭新面貌。

  同时,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全过程。青海在新调整规划路网中,尽最大可能避开了三江源、青海湖和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坚持生态选线与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路线布设。

  青海交通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两通”目标,成功兑现“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的承诺。

  从过去的“行路难”“过河难”“运输难”,到如今高原大地通衢广陌、畅行坦途,交通见证着75年来青海高原的发展变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扎西达杰和他的3个同伴工作的地方,是位于可可西里保护区不冻泉地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不冻泉垃圾中转站,在100多公里外的五道梁,还有一处垃圾中转站,他们的另外4名同伴常年坚守在那里。[详细]

  “在这里当兵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我们经历高寒缺氧的考验,忍受与亲人相隔千里的孤独,守卫着‘天路’上的输油管道,无论多苦多难,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将会是一场弥足珍贵的成长和回忆。”中队指导员张彪说。[详细]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繁星”点亮青藏线年,所有与公路养护相关的工作他都经历过。这位曾经的武警边防战士,在漫长岁月的坚守中,始终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公路的安全畅通。[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4/09/86822.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