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租赁信息

有关游山玩水(yóu shān wán shuǐ)为什么上热搜?

2025-03-21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美国加征关税这一举措看似出于对贸易逆差的忧虑,实则暗藏玄机。即便美国未实施加税,中国在全球产业布局上的行动也不会停止,只不过方向会有所不同。

  从表面现象剖析,美国觉得自身在国际贸易里支出过多,进口商品耗费大量资金,而出口盈利却相对微薄。每年高达一万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让美国财政压力倍增。经统计,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依次为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这三国合计占据美国进口总额的半数以上。于是,在春节假期之际,美国决定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25%的关税,对中国加征10%。

  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现,缩小贸易逆差或许只是美国的一个幌子。回顾2016年开启的第一轮贸易战,当时美国同样加征关税,可贸易逆差不仅未减,反而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出口情况,仅在2016年短暂下滑,随后迅速回暖,甚至屡创新高。2024年,中国出口总额达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8%,贸易顺差高达9921.6亿美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中国出口逆势增长,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背后都与美国的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构建了美元循环2.0模式。一方面通过发行美元债券,回收全球美元;另一方面将制造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亚洲地区,借助进口物美价廉的商品抑制国内物价上涨。在此过程中,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凭借稳定的经济环境、低成本且高素质的劳动力以及不断完善升级的基础设施,吸引全球制造业加速涌入。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民众储蓄率较高,银行体系能够为国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其学习外资经验,构建自身产业链。这与南美和东南亚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因缺乏资金,连基础建设都依赖对外借美元债,不仅未能发展起本国产业,还常因美元加息和升值爆发债务危机,最终将市场与优质资产拱手让给欧美企业。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5%,超越了1948年美国巅峰时期的30%。当时的美国刚从二战红利中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可见中国历经44年积累的产业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替代。即便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制造在性价比方面依旧具备显着优势。

  其二,鲜为人知的是,自2016年起,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量急剧攀升,东南亚地区也呈现类似趋势。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企业加快了出海步伐。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巴西等南美国家,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匈牙利、塞尔维亚等部分欧洲国家投资设厂。投资领域不仅涵盖汽车、手机、家电、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还涉及服装、鞋帽等传统外贸行业。由于关税征收依据产地划分,一旦中国实现全球产业布局,美国加征关税这一招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以家电行业为例,作为中国较早实现全球产业布局的行业,如今海尔在北美的生产线%也无需从国内运输,其在东南亚的工厂便能予以补充。美的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10%,远低于海外产能20%的占比。这意味着,主要国产家电品牌仅靠海外工厂出货量,就能充分满足美国市场需求。

  其三,从2016年至今,美国扶持本土制造业的努力大多付诸东流。美国投入超千亿美元用于芯片补贴,然而英特尔至今未能建成几座晶圆厂,最终不得不削减部分补贴以作警示。此外,美国推出600多亿美元的电动车补贴,但面对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福特、通用等美国汽车公司率先退缩,决定暂缓本土电动化战略。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仅靠几千亿补贴就能让美国制造业重回巅峰,美国钢铁集团又怎会甘心被日本制铁收购?由此可见,美国诸多精英并非看不出加征关税对减少贸易逆差并无实质作用,其真正目的或许是以关税威胁和本土减税为诱饵,诱使中资企业将在南美和东南亚的海外产业链迁至美国。毕竟,残酷的现实表明,仅靠补贴扶持美国企业困难重重。

  但问题在于,将他国现成产业链迁至本国就能解决问题吗?回顾历史,中国并非首个凭借贸易顺差在全球崭露头角的国家。1913年的英国、1947年的美国、1986年的日本,其贸易顺差占全球GDP的比例均超过当下中国。后来,英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产能,降低了贸易顺差;美国借助重建战后欧洲,实现产能输出,贸易顺差随之消失;日本在美国压力下,被迫将汽车、家电等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贸易顺差大幅下降。除日本外,英美两国均主动输出产能以减少贸易顺差。因为对一个经济体而言,长期维持过高贸易顺差隐患诸多。若所有商品都由一国制造,财富也都流向该国,其他地区民众便会面临就业机会减少、收入降低的困境,长此以往,谁还有能力购买该国商品?有人提出可通过扩大内需解决,但中国的生产能力是面向全球市场构建的,内需需扩大到何种程度才能承接一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因此,从长远利益考量,“竭泽而渔”不可取,最佳方式是通过产业出海,让其他地区共享经济发展红利,激发其市场需求,从而使中国产品不愁销路,形成良性循环。

  而产业出海的关键在于方向选择。长期以来,全球消费市场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欧美占据大部分消费份额,亚非拉地区需求明显不足,这也正是欧美挥舞关税大棒的底气所在。当年日本作为出口大国,将产能输出到最大买家美国,却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不均衡,使买家在贸易中掌握更多议价权,此举并非明智之举。更为智慧的做法是将产能输出到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助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使其具备购买中国中高端产品的能力,打破欧美市场在需求端的垄断格局。实际成果已彰显这一策略的有效性,2019 - 2023年,亚洲、拉美和东欧这三大新兴市场分别为国产家电出口增长贡献了59%、29%和20%。相应地,国产家电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到2023年,国产空调在美国市场的收入仅占外销总收入的6%,洗衣机占9%,彩电占13%,冰箱占17%。在这种相对均衡的买方结构下,美国加征关税对国产家电出口影响甚微。

  所以,无论美国是否加征关税,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布局都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而美国加征关税这一行为再次警示我们,作为贸易大国,全球买家市场不能过度依赖某一区域。因此,中国产业出海应重点聚焦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通过帮助这些地区提升收入水平,降低国内产业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在国际贸易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5/03/95170.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