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促销信息

有关猎杀恶魔熔炉怎么上了热搜?

2023-08-11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江山壮丽,我说黄河。我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筏子代表性传承人罗宏。我出生在兰州的金城关,汉武帝最早曾在这里设置金城津,是当时兰州四大渡口之一;我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爷爷训练我在黄河里游泳,让我也算摸清了黄河的脾气。黄河涨水的时候,表面会很平静,但内里湍急,有白马浪的地方比较浅,没有浪花的地方水才深,只有我们熟悉黄河的人才能分辨清楚。

  羊皮筏子,我父亲、爷爷、太爷爷都是做这个的,我从小就跟着父辈做筏子,在黄河上划筏子,这都30多个年头了;我在岸上待不住,必须到黄河上心情才舒畅。羊皮筏子有上千年历史了,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只需把羊皮充气,上面绑上木架,因为很轻、吃水浅,很适合黄河运输;筏子虽然没有动力,只能顺流而下,但它机动性强,人上了岸就可以把筏子扛在肩上,我们叫“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我1973年出生,那会儿筏子的主要功能是摆渡和运输,小时候,我曾跟着父辈把兰州的瓜果蔬菜、盐、油和锅碗瓢盆这些日用品等货物拉上,往下游走,最远到包头,沿着黄河一路走,一路把货物换成钱,有时候换成粮食背回来。那时候的羊皮筏子要人力扛回来,不像今天,快艇就拉回来了;所以放一次筏子出去再回来,至少得半个月到一个月。这中间经过很多渡口,比如白银景泰县索桥古渡,靖远那边的鹯阴口、虎豹口等等,我们白天漂筏子,晚上就找地方借宿住下;从兰州到景泰要两三天,十一二天能到包头。

  听老辈讲,景泰索桥古渡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个重要官、商、军、民黄河渡口,大批中原客商从这里渡河到西域去,络绎不绝的驼队也从这里进入中原;这里也曾是中原与北部势力对峙的前沿,承担着抵御外敌的重任。这个渡口最早的交通方式,就是用木船和羊皮筏子来摆渡过去,到我们去的时候,渡口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我们还能在筏子上看到岸上的一些烽火台、旗墩等遗址。

  这里铁路没开通之前,羊皮筏子就是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在兰州,羊皮筏子是家族式传承,有马家、罗家、张家、孙家……抗日战争时,中国的沿海被日本封锁,战略物资和军事装备全部要先抵达兰州,再送往其他战区。当时,我们罗家人全程参与其中,有筏子的出筏子、有力的出力。大的羊皮筏子能载几十吨的货呢,所以说羊皮筏子赛了军舰了嘛!

  这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划羊皮筏子是有技术的,沿途有些峡谷里有激流,须得有主心骨才行。我爷爷就是老把式,路线和方向都要听他的,“筏子客”就唱着黄河号子和花儿壮胆。那会黄河上连桥都没有几座,我父亲就经常外出割草,送到对岸牛奶场,运一次草料2分钱;有人要过黄河,就用羊皮筏子把客人送过去,赚些钱贴补家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交通便利了,筏子就用得少了;后来发现很多游客对它感兴趣,我们就带游客在黄河里体验筏子、拍拍照,慢慢地,黄河沿岸羊皮筏子特色旅游项目越来越火,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羊皮筏子传承下去。

  对于我们来说,羊皮筏子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谋生手段,有很深的感情,我的儿子、姑娘也一样,得把老一辈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制作羊皮筏子的工艺非常复杂,冬天去内蒙古挑3年以上的公山羊皮,把皮子完整地剥下来,羊皮脱毛后,扎住头尾、肚脐、四肢,往里面灌盐水、胡麻油来堵住毛孔,然后用嘴给它吹气。这样做好的羊皮胎我们叫“浑脱”,一般的羊皮筏子由十三只“浑脱”组成,过去手艺好的老匠人能够20天做完;筏子的保养也很讲究,三四天就要往里面加一次胡麻油和盐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靠双手吃饭、自食其力,当年只做水上托运的时候,一年的收入也就1万多,2006年我们开了公司,做羊皮筏子旅游,一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块钱;跟以前比,现在这日子真是太幸福了。

  羊皮筏子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特征里坚韧刚强的典型符号,是黄河上游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达与便捷化,虽然羊皮筏子的货物运输和载人功能基本丧失,但它转变了一种存在方式,可以让现代人去感受和体验黄河文化,成为黄河上游的网红旅游项目。过去顺流而下经过的古黄河渡口里,白银市景泰县索桥古渡是丝绸之路北线通往西域的重要商贸驿站,它使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交相辉映,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旅价值。未来,这些黄河文化的遗产和符号,必将更好地串联在一起,续写大河文明的辉煌。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3/08/65583.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