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要闻

关于无我原非你究竟怎么回事?

2024-02-04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来自刘半农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或许现今的文艺青年未必耳熟能详,然而在那个年代,这首诗可谓掀起了巨大的风浪。其音韵之美,竟被国民党高层的赵元任先生所推崇,并在当时广为传颂。当时,这并不仅仅因为刘半农的巧妙运用音律,而更因这首诗中的一个字——“她”。在那个年代,“她”字的出现可谓轰动一时,而这个字的诞生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故事。

  首先,我们需了解刘半农的背景。生于光绪17年,他一出生就注定领略人生的坎坷。然而,天生聪颖的他六岁吟诗作对,老师赞叹不已。后来,他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以出色的成绩赢得知府的赞誉,堪称少年英才。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逐渐迎合时代发展,从封建保守逐渐嬗变成新青年,甚至在民国元年参与了军队。民国时期政局混乱,腐败横行,使得军队内部同样陷入混乱。因此,刘半农选择退出部队,投身新青年的大军。在《小说界》等报刊中,他翻译了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同时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观》一文,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代表。在此后岁月里,他坚持发表新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随后前往国外,于民国14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外国博士。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他迈出了文字领域的重要一步,掀起了一场思想自由与平等的新风潮。

  然而,刘半农的真正巅峰之作当属《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这首诗一亮相,立即受到赵元任等人的高度认可,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实,这首诗之所以引人关注,并非仅因其音韵之佳,更因其中的一个字——“她”。在当时,中文中并未有表示女性的“她”字,只有表示男性的“他”字。那时,刘半农敢于突破传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字眼,成为当时的革新之举。

  “她”的出现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起初,一些开明的学者支持刘半农,认为自古以来对女性的忽视需要改变,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称谓,而非被归为男性的“他”。然而,保守派如辜鸿铭先生却对此持强烈反感,认为搞分离只会导致混乱。特别是一些女性也对刘半农提出的区别待遇提出质疑,认为这将导致女性更低贱的地位。这一争议导致刘半农饱受非议,接连三年受到女性同胞的指责,尽管他的初衷是推动女性独立与平等。这段经历让刘半农在社会上备受争议,尽管当时获得了高度荣誉,但也成为过街老鼠。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也是最好的疗伤师。经过整整三年的坚持与努力,人们终于理解了“她”背后的真正含义——不是区别待遇,而是女性的独立与平等。刘半农的勇敢尝试最终得到了认可,他创造的“她”成为中国语言中的一部分,为女性争得了平等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刘半农走出了“吃螃蟹”的第一步,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虽然他曾饱受非议,但他的努力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树立了典范。

  “她”的出现实际上比吃螃蟹更为艰难。第一个尝试的人往往面临巨大的阻力和质疑,他们不仅要应对自身的失败和挑战,还要面对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反感。特别是在民国时代,这样的勇士更是难以想象。虽然高晓松将其称为最美好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人们深陷迷茫,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正因如此,真正的勇士在这个时期显得更为艰难,因为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会遭到无数人的谴责,他们不断在批判声中前行。刘半农经历了整整三年的坚持与劫难,最终赢得了“她”的认可。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要想实现改革,就需要勇敢者去尝试,哪怕这意味着面临无尽的谴责和困难。

  在反思历史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一些相似之处。虽然如今被誉为平面化时代,机会无处不在,但也因为选择过多而让人感到迷茫。在创业或追求个人目标时,像刘半农一样找到自己的拔尖点,不被外界的质疑所左右,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也需要在困境中坚持,并保持对自己的信心。成功者的武器一直都是坚持、坚定和自信,无论是在民国时代还是在现代。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4/02/74862.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