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中介信息

新和成百亿尼龙新材料项目落地产业格局或将重塑

2025-09-28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与此同时,华峰集团、天辰齐翔等企业在尼龙材料领域相继实现技术突破,形成集群效应,共同推动我国高端

  中研普华研究员侯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百亿元项目将从技术、市场、原料供应模式等多维度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其自主开发的丁二烯氢氰化法有望打破外企垄断,拉低全链成本超10%。此外,项目依托天津南港工业区区位优势,将推动原料供应从“进口+内地采购”转向“园区自给直供”,未来3至5年国内或形成“南港—宁波—大亚湾”三极并立的产业新格局。

  日前,新和成旗下天津新和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产业链项目一期工程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正式启动桩基施工。

  根据新和成此前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投资合作协议》的议案,决定在天津南港工业区投资建设尼龙新材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总占地约38万平方米,计划分两期实施。

  其中,一期项目拟占地约20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元,利用企业自主开发技术,建设10万吨/年“己二腈—己二胺”项目;待一期项目投产后,启动二期项目。二期项目拟投资约70亿元,规划建设40万吨/年“己二腈—己二胺”项目,并向下游材料端延伸建设40万吨/年尼龙66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及投资将根据市场行情动态调整。

  作为尼龙66生产的“咽喉”原料,己二腈长期以来因技术壁垒高被海外企业垄断。由于丁二烯氢氰化法、丙烯腈电解二聚法等主流工艺存在催化剂体系、反应器材质等多方面技术壁垒,英威达、巴斯夫、索尔维、旭化成、奥升德等海外巨头长期垄断全球己二腈产能,其价格波动曾深刻影响我国汽车、军工、电子制造等关键行业发展。

  2017年前后,受国际形势震荡影响,全球己二腈供应链紧张,国内市场价格一度飙升至8万元/吨,大幅推高下游尼龙66生产成本,汽车、电子等行业企业经营压力骤增。

  转机始于国内企业的技术突围。在此之前,华峰集团自主研发己二酸氨化法打破了海外对己二腈生产工艺的垄断。尤其是天辰齐翔20万吨己二腈装置的成功投运,成为国内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里程碑。在多重技术路线落地与产能释放下,国内己二腈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市场价格逐步回归理性,目前已稳定在2万元/吨左右的低位,较2017年峰值下降75%,有效缓解了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

  在“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关键中间体长期被英威达、巴斯夫等少数外企垄断的背景下,新和成的技术突围颇具意义。

  据侯贺介绍,新和成借助在蛋氨酸项目中积累的工业级氰化工艺经验,成功突破丁二烯直接氢氰化催化剂体系、反应器材质和循环净化等技术封锁点,建成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己二腈装置,并向下延伸至己二胺与尼龙66生产,实现全链条质量“一盘棋”控制。

  不过,天津新和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副总指挥许丽华公开表示:“一期项目将建设从己二腈到己二胺再到尼龙66的全产业链产品,目前在这一产品领域,我国依然主要依靠进口。一期建设完成后,我们将通过新和成自有专利技术,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进一步降低相关原材料成本,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新和成的主营产品涵盖营养品、香精香料和新材料等领域,其中新材料业务营收占比相对较小。此次百亿级项目的实施,有望提升其在新材料领域的市场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新和成在公告中表示,上述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新材料业务,延伸尼龙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技术、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大产品,提升整体竞争力。

  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己二腈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23年中国己二腈市场规模达37.37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进一步上升,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4.15亿元。

  侯贺表示,随着2026年起国内产能陆续释放,我国对外采己二腈的依存度将快速下降,进口货源议价能力削弱,全球贸易流向被迫重塑。同时,规模化国产供应将刺激下游汽车、电子、纤维等用户扩大尼龙66替代应用,预计“十五五”期间表观消费量年增速由8%抬升至12%,加速推动产业重心向我国转移,形成“以产促用、以用提产”的良性扩容新格局。

  目前,全球己二腈市场主要被少数几家国际化工企业所垄断,中国企业的进入将打破这种垄断格局,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和成百亿项目投产后,国内尼龙新材料市场格局将迎来深度调整。”侯贺进一步分析称,项目将把国内尼龙66自给率从当前的40%提升至70%,成本下降幅度达千元/吨。

  “行业集中度将迅速提升,形成龙头效应‘成本+规模’竞赛的格局。”侯贺表示,缺乏技术差异化的企业将被锁定在低端纤维领域,市场竞争维度将从“抢进口配额”转向“拼一体化利润”。

  面对行业变局,侯贺认为“冲击与机会并存”。短期来看,外购己二腈的切片厂利润空间将被压缩,迭加高库存压力,部分企业或面临停车整合,这是不可避免的挑战;但从长期看,国产原料放量降低了行业资金门槛,具备改性、阻燃、纺丝等差异化能力的厂商,可借机锁定低价长期协议,开发高铁、光伏、锂电膜等新应用场景,甚至与上游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将短期危机转化为产业升级窗口,分享市场扩容红利。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5/09/10398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