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促销信息

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特斯拉Cybercab来了意味着马斯克不再“造车”

2024-10-11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特斯拉 Cybercab 来了,意味着马斯克不再「造车」》

  这份文件详尽阐述了他们的秘密宏图计划第三部分:旨在通过摆脱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并转向可再生能源,为自己和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今天,特斯拉公布了其中的两款车型,Cybercab和Robovan,以及他们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计划。

  这场发布会的选址颇具深意——洛杉矶华纳兄弟影视拍摄基地,《银翼杀手2049》、《西部世界》、《终结者》等众多着名科幻电影均诞生于此。马斯克选择这个充满科幻色彩的地方,似乎在暗示其产品会和这些电影一样,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创新和未来感的新时代。

  实际上,马斯克对于这场发布会的期待由来已久,两年前,他曾向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一百年后,人们仍将铭记这一刻。」

  马斯克曾经透露,Cybercab是双门双座的紧凑型电动车,外观和Cybertruck极为相似——不锈钢的外包围,且棱角分明。今天的发布会也证明了马斯克的爆料并没有夸大其词,因为Cybercab真就长这样。

  说Cybercab来自未来其实也不为过,因为它的设计理念相较于现行的轿车还是有点超前了。这一点不光在外观上有所体现,进入车内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电影画面」。

  从外面看,Cybercab和《回到未来》里那辆可以穿越时空的跑车DMC-12有几分相似,大胆且富有个性的流线型车身,用亮眼的不锈钢包围,并且也用上了传言中的「飞翼门」。

  来到车内,我本以为Model 3的内饰已经足够毛坯了,但谁曾想到Cybercab的极简风格更加夸张:

  它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脚踏板和后视镜,一切以「人」为操作中心的部件都被拿掉,车内只有两个乘客位,还有一块中控大屏,就再无其他多余的配件。

  Cybercab的另一个特点是没有充电孔,马斯克称他们将在Cybercab上使用感应充电,这和当时Apple Car的想法一致。

  除此之外,特斯拉还为Cybercab设计了一整套车内自动清洁设备,从座椅洗尘到主屏幕除污,都有相应的机器人自主完成,无需真人介入。

  Robovan的前脸有点像钢铁侠的面具,它一次性可以搭载20人,每人每英里的出行成本只有5-10美分,还可以用来运输一些大件货物。

  关于Cybercab和Robovan这两台无人驾驶电动车,马斯克在发布会上介绍的并不多,他的演讲重心,还是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理念和可行性的问题。

  马斯克认为,目前汽车的驾驶员就如同电梯刚出现时的电梯操作员,而自动驾驶汽车就像现代电梯,则是汽车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他在发布会上说,自动驾驶汽车给用户最直观的好处在于省钱。目前,路面上的车每英里的运行成本约为2美元,而Cybercab的出现,可以把成本降低到0.3-0.4美元/英里,在未来,这个数字极有可能会来到0.2美元/英里。

  成本降低的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供应链的完善和产量的攀升,每辆Cybercab的制造成本能降低到3万美元以下;二来也节省了司机的成本,今后一个人就能实现一支车队的线上管理。

  另外,马斯克还提到Cybercab比人开车更安全,因为目前特斯拉有数百万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计算机正在学习不同的路面状况和驾驶习惯,也就是说,相当于电脑正在过着数百万人的生活,学习着数百万司机的驾驶经验:

  而且,无人驾驶另一个更安全的原因也很简单:它不用休息,不会疲劳,且能够一直学习和更新,也不会有情绪。

  马斯克说城里人其实很需要无人驾驶汽车,一方面对于开车的人而言,找停车位真的很麻烦,也会花去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人驾驶使人们更自由,可以随意支配在车上的时间,而不是花在开车和堵车的过程中。

  Cybercab上划时代的新功能,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2017年Model 3的问世,当时董车会收到了特斯拉的邀请,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新媒体前往美国参加特斯拉Model 3的发布会和全球首发体验。

  那一年,新能源汽车还没完全普及开来,国内新能源的市场还没进入「百家争鸣」的场面。因此Model 3不管是从设计语言上,还是功能集成度上,都带来了极大的热度。特别是座舱内极简化的设计,在当时的时间点看来,真的有种「遇见未来」的感觉。

  Cybercab的设计很超前,畅想很美好,马斯克乐观地估计,在2026到2027年左右,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全面铺开。

  今年4月,马斯克用最激烈的言辞,驳斥了路透社的一篇独家报道,只因后者曝光的信息,深深打击了所有特斯拉股东和粉丝们的信心。

  据三位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经取消了入门车型的研发工作,全力转向Robotaxi业务。甚至还有一份内部信息显示,一位特斯拉的项目经理曾建议工程部门的员工,暂时不要将停止研发这件事告知供应商。

  在公众心中,马斯克对于这个项目也不够坚定。在马斯克的传记里,沃尔特·艾萨克森是这样写的:马斯克在2022年暂停了入门车型的研发,理由是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会让汽车变得「无关紧要」。

  路透社的这篇报道发表后,特斯拉股价下跌超过6%,尽管在马斯克「辟谣」后,特斯拉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截至上周五收盘,特斯拉的股价仍旧下跌了3.6%。

  2022年10月,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中提到了这辆小车,他表示,虽然推出日期仍未明确,但开发工作已在进行,而且这是团队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在马斯克口中,新车的成本只有Model 3的一半,2.5万美元的售价会让它成为特斯拉最畅销的车型,其产量甚至会高于特斯拉所有汽车产品的总和,因此,这辆车一直都被视作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必杀技」。要知道,价格过高,一直是纯电车难以在美国市场普及的重要原因。

  凯利蓝皮书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年初,美国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为52314美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正因如此,售价低廉的入门级特斯拉成为了「全村的希望」。

  再者来说,即便特斯拉按照原计划推进入门车型,新车也要等到2025年下半年才能上市,远远落后于市场节奏。特斯拉之所以迟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马斯克的一个关键决策:他选择将研发资源倾向了当时跳票已久的Cybertruck。

  但从马斯克如今的计划来看,特斯拉已经没有额外的精力和产能投入到这辆入门级小车当中。另一方面,该入门级小车原本肩负的使命,也完全能够由今天发布的两辆Robotaxi接任。在特斯拉的设想中,「Robotaxi+FSD」的方案,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通勤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Cybercab和Robovan只是一个载体,另一个关键的环节,是特斯拉的软件能力。

  马斯克选在10月10日(美东时间)办发布会,说不定也是暗藏深意的——二进制的1010,正好是十进制的10。而基于Mobileye EyeQ3平台的初代Autopilot正式亮相的时间,恰好是10年前的10月9日。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从2013年10月Autopilot招到第一名员工DrewGray,到次年正式发布,初代Autopilot的研发经历了不到1年的时间。当时,特斯拉在官方文本中这样介绍Autopilot:

  全新的硬件并不是为了无人驾驶设计的,真正的无人驾驶还要数年才能到来。而Autopilot希望把驾驶员们从最无聊和危险的路况中解放出来。

  很快又过了一年,特斯拉在2015年10月开始向全球车主陆续推送V7.0版本的软件更新,Autopilot的主要功能得以解锁。人们体验到了这种新奇的驾驶方式之后,很快就对其产生了信任。

  但就在短短7个月后,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段没有完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了Autopilot的Model S撞上了一辆正在拐弯的卡车,特斯拉驾驶员当场丧生。

  这起事故,普遍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第一起自动驾驶致死事故,引起了广泛报道。Mobileye当时表示,涉及到对横向行驶车辆的处理,不属于这一代AEB的设计目标,Mobileye计划在2018年EyeQ4芯片投产后,再对这一场景进行优化。

  显然,特斯拉没办法一直等下去,这起事故让特斯拉决定组建工程团队,将自动驾驶这一「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

  两个月前,特斯拉开始广泛推送FSD v12.5,该版本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更早、更自然地执行变道,同时还整合了城市和高速公路,甚至具备了自主驶出停车场,在无标线道路上行驶的能力。

  今年4月,一架来自美国的湾流G550公务机经过9个小时的飞行,落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隔11个月,马斯克再次来到中国。

  路透社当时报道称,马斯克的这次「意外之行」,主要是为了促成特斯拉FSD在中国的正式落地。果不其然,马斯克来华不久后,FSD购买页面的介绍信息就从原来的「稍后推出」,变成了「即将推出」。

  马斯克曾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FSD将在v12.5或者12.6这两个版本进入中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当然,具体时间马斯克说了也不算。

  好消息是,在中汽协会技术部最新的文件中,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均已通过国家汽车数据安全要求,各地已陆续解除禁停禁行。

  去年底,特斯拉发布了最新一代的人形机器人——Tesla Optimus Gen 2。相比于上一代,它机动性更强,精准度更高,灵活性也更好,当然也减轻了不少;步行速度提升30%,手腕灵活度也升级为了11-Dof,能够做出更多复杂动作。

  直到今年4月,特斯拉官方称,已经有两台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工厂中进行处理电池相关任务,预计2025年年底将有数千台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执行任务,2026年将开始交付给外部客户。

  之后,虽然Optimus Gen 2的传言还在,但却没有看见过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项目上的最新进展了。今天的发布会,我们终于等到了它的最新消息。

  马斯克在发布会介绍,Optimus在未来的价格会进一步降低,可能会在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20万),相当于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

  发布会上,Optimus还来了一场表演秀,动作比较流畅,比起前些年动作普遍僵硬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经非常接近真人。

  马斯克说,Optimus在以后基本上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家教、宠物铲屎官、家庭保姆、赛博酒保(现场吧台后面提供饮料的就是Optimus,还和嘉宾玩起了猜拳游戏)等等。

  AI是让机器人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有了AI的加持,机器人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能根据过去的相关经验推理出如何最优地执行相似的任务,而不是从零开始,这种零样本学习能力也是机器人获得真正智能的关键。

  从Optimus的表现来看,它在逐步具备这种类人的综合能力,只是和真正的商用,以及市场和社会对齐的接受程度,还远不及马斯克畅享的那样美好。

  得知苹果放弃造车后,马斯克发了一个「致敬」、「点烟」的惬意表情包,随后道出了他眼中的「车企的本质」。

  马斯克不希望特斯拉是一家局限于汽车的企业。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他向股东描绘了一幅通过创新技术来重塑未来出行方式的蓝图——实际上就是给股东们画了一张大饼。他称:

  Robotaxi将为公司市值带来5到10万亿美元的增长,加之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贡献,最终特斯拉总市值将达到眼下苹果的10倍,超过30万亿美元。

  诚然,Cybercab和Robovan的潜力令人瞩目,但其商业化进程却步履蹒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挑战、成本考量和运营难题。

  此外,特斯拉面临的监管和市场挑战同样严峻,这并非特斯拉所能左右的。深水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Gene Munster曾指出,州政府的批准是影响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推出时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去年年底,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遭遇了严重的运营和声誉危机,他们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旧金山卷入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一人受重伤,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负面事件。在随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Cruise陷入了停摆、裁员的困境,甚至其创始人Kyle Vogt也辞去了CEO一职。

  今天凌晨,得知特斯拉要发布Robotaxi的Kyle,在X上发布了一篇长文。凭借自己在Robotaxi领域的丰富经验,Kyle向马斯克给出了15条「小贴士」,包括拥堵管理、碰撞检测、连接中断、传感器清洁等。同时,他感慨道:

  特斯拉的活动即将举行,很多人都在问我的想法。我真心希望他们能让Robotaxi运作起来。自动驾驶是消除车祸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迫切需要它。

  对于特斯拉而言,汽车制造只是其宏伟蓝图的冰山一角,他们真正的目标,远远超过了一家汽车制造商的范畴。

  马斯克也许会将Robotaxi发展成一种高度智能化、去中心化、平台化的出行解决方案,超越传统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模式。Robotaxi不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人类与机器共存的新世界的一部分,推动人类社会向智能化、共享化和无缝化的方向发展。

  作家Tim Urban在Cybercab的发布前夕曾在X上发文,人们的出行方式曾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直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自行车、火车、地铁、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才逐渐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从一开始的「钢铁怪物」,变成了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交通方式以及出行工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工业革命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变,不仅扭转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影响了所有人和世界的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余晖,一直照到今天。

  遗传学博士Jonatan Pallesen则是用更形象的折线图,展示出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而现在,AI技术的发展和铺开,极有可能让我们处在下一个技术爆炸的历史拐点,可能它还没能对大家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起码从所有科技巨头都加班加点地入局AI的大动作就能看出,人工智能在未来有无限潜力,并且将会甚至已经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Cybercab可能就是能让我们最直接感知到的科技变化,我们的出行方式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再一次革新。虽然自动驾驶,或者说满街跑的都是没有驾驶员的汽车这件事儿,离我们还很遥远,但说不定在若干年后回头看看,当时的我们就刚好处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拐点。

  造车只是他们的第一步,特斯拉真正要做的,是利用可再生能源、AI与机器人,成为一家能够改变世界的公司。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4/10/87442.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