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促销信息

岁月如歌歌谱真的假的?

2025-05-14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在奉系东北军中,杨宇霆是张作霖极为倚重的一位重要人物。自皇姑屯事件之后,杨宇霆曾一度被认为是接替张作霖的最佳人选。虽然许多人支持他成为继任者,但由于一些元老派的强烈反对,他不得不公开通电表示自己并无意继承帅位,且承诺会传承张作霖的遗志,致力于稳定东北局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杨宇霆的做事风格变得越来越专断。他对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常以命令口吻指使,完全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如果说是“少主斩权臣”,这样的情况在古代历史中并不罕见,但张学良在决定动手前,有一件极为离奇的事发生。晚年时,面对记者,他曾回忆说:“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了他后,我不得不相信。”这件事对张学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西安事变之前,他也曾采取类似的方式来决定行动。

  杨宇霆1885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从小聪慧过人,10岁便开始在私塾里学习,16岁就考中了秀才。然而,清朝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开始引进西式学堂,这让杨宇霆不得不放下书本,转而在奉天中学重新开始学习。当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杨宇霆身为一名热血青年,决定投身军事,以报效国家。经过堂兄的资助,他前往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四年后返回中国并获得清朝的中尉军衔,随后被派往吉林带兵。

  然而大清帝国的局势已经愈加堪忧,杨宇霆未能等到飞黄腾达的机会,最终选择了另谋生路。幸运的是,他具备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又是东北人,因此顺利进入东北讲武堂担任教官。凭借他扎实的军事功底,杨宇霆很快获得了张作霖的赏识。1913年,他被张作霖召至奉天,担任军械厂兵器科科长,几年后升任厂长。1916年,张作霖当上了奉天督军兼省长,杨宇霆被提拔为督军署参谋长。

  张作霖是一位枭雄人物,他之所以如此重用杨宇霆,不仅仅因为杨具有带兵能力,还因为杨宇霆背后拥有广泛的人脉。1918年,杨宇霆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徐树铮联合,在秦皇岛成功从冯国璋手中抢夺了两万多条枪。凭借这笔军火,奉系军队扩建了七个混成旅,实力大增。张作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封杨宇霆为“援湘军”副司令。

  然而,张作霖显然低估了杨宇霆的野心。杨宇霆与徐树铮合谋一次成功后,竟然冒领了370万军款,私自组建了四个新兵旅,似乎有了自立为帅的企图。此事被张作霖知晓后,迅速解除了杨宇霆的职务。此时,杨宇霆尚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张作霖抗衡,于是便老实地在北京待了三年。

  1921年,直系和奉系联手击败了皖系,但两派之间已经隐约显现出翻脸的迹象。张作霖深感身边的军事理论老旧,难以应对直系的挑战,因而又想到了杨宇霆。杨宇霆抓住了这个机会,重新为张作霖出谋划策,搞起了兵工厂,再次赢得了张作霖的信任。

  在杨宇霆最辉煌的时期,他几乎成了张作霖的“宰相”。张作霖虽然字写得不好,平时处理文件总是依赖他人朗读,而大部分时间,杨宇霆就是在为他读文件、出主意、写批示。甚至到了后来,几乎所有文件都交给杨宇霆处理,张作霖仅仅在最后签名。杨宇霆的地位之高,若放到古代,简直堪比宰相。然而,他的做事风格却和奉系许多元老不和。

  张学良偏爱郭松龄,郭松龄之所以反叛,和杨宇霆有很大关系。张学良原本打算饶郭松龄一命,但在杨宇霆的建议下,张作霖还是决定将郭松龄夫妻枪决。张学良虽然不敢公然怨恨自己的父亲,但他将这笔账算在了杨宇霆头上。

  另外,奉系的其他元老派同样对杨宇霆深感厌恶。北伐战争后期,北洋政府的战力基本上由张作霖一人支撑,而在如何应对未来的局势时,奉系的元老派主张“保境安民,退回老家”。然而,杨宇霆却极力主张“向外扩张”,并劝说张作霖相信他。结果,奉军在关内惨败,张作霖也在皇姑屯被炸死,这让元老派更加对杨宇霆心生不满。

  在张作霖还活着时,杨宇霆就曾萌生过自立的念头。张作霖一死,杨宇霆自然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野心。虽然退回东北后,奉系的元老派一致支持张学良,但杨宇霆仍然尽力扮演着“名义上的大帅”。他对张学良颇为不屑,两人经常发生争执。东北易帜前,杨宇霆曾希望保持东北的割据状态,甚至要求张学良不要听从国民政府的命令。但张学良并非容易妥协的人,最终促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得知张学良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杨宇霆愤怒不已。在一次奉系高层与国民政府代表合影时,他毫不犹豫地拂袖而去,丝毫不给张学良面子,令后者感到极为尴尬。此后,杨宇霆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张学良感到不满,尤其是在一次杨宇霆不顾礼数闯入张学良房间的事件中,杨宇霆当众训斥张学良,说他天已大亮仍不起床,令张学良感到非常愤怒。张学良甚至回敬道:“我成不了大事,那你来。”

  1927年1月7日,杨宇霆为父亲举办寿宴,东北的官员们纷纷送礼,众多高官也齐聚杨府。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也亲自到场祝寿,但当他们进入杨府时,大部分宾客并未迎接,场面显得冷清。相比之下,当杨宇霆回府时,所有宾客全体起立,气氛顿时变得隆重。这一幕让张学良感到极为不悦,心中对杨宇霆的杀意愈发加深。

  杨宇霆此时仍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触及了张学良的底线日,杨宇霆和常荫槐一同前往找张学良,提出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指定常荫槐为负责人。张学良虽然没有立刻表态,但心中早已有了打算。杨宇霆几乎把张学良当成了一个签字工具,对张学良毫无尊重,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最终决定了杨宇霆的命运。

  张学良内心的愤怒和矛盾情绪不断积累,终于在一次选择命运的时刻,他投出了银元,决定了杨宇霆的生死。这一决定虽然看似简单,却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张学良在晚年回忆此事时,曾说过:“杀杨宇霆之前,我不信迷信,但杀了他后,我不得不信。”这一经历深深影响了张学良的信念,也成为了他后来做出西安事变决定的重要因素。

  回顾这段历史,给人最大的感触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看似是精心策划的结果,但实际上,它们也可能在偶然和冲动中发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5/05/97776.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