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促销信息

有关安排投递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原因?

2023-01-08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最近,看到不少朋友转发《笑死,我已经是个炉火纯青的乙方了》这篇文章。点开看完第一感觉是:我又被精准狙击到了。打字的时候习惯性加上一条小波浪,文字用“啦”“哈”“滴”结尾,偶尔再加一个表情包,按照它的标准,我俨然已是一名“进阶乙人”。

  这种乙方文学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刻意模仿这样的语气说话,我不由得反思:自己真的有在刻意讨好谁吗?

  现在很多交流都在线上用文字完成,缺失神态、动作、语气等肢体语言对情绪的有效修饰,大多无法预知屏幕对面的人是喜是怒,对你的态度是好是坏,为了使情绪得到更妥帖的表达,或者说引导对话向更轻松愉悦的方向行进,需要进行一些文字的修饰,也就是网友眼中的讨好。

  当你期待对方的肯定,一个“好”可能让你觉得冷漠和敷衍,而“好~”则可以让你感到对方的热情,至少也是热情的敷衍。在简单的文字互动中,这种修饰实现了一种积极情绪的传达,减少交流中对情绪的揣摩与误解,以此提高沟通效率。

  前段时间,我的学生曾告诉我,每次看到我在文字后加一条波浪号就会觉得十分亲切温柔,瞬间打消了谈话的距离感,自己也在尝试采用这样的风格讲话。我想,这才是我采用这种说话风格的初衷:表达亲切友好,通过在文字上做加法的方式,为对话的不可预测性做减法。

  但是,为什么这种友好,会变成讨好呢?是否有“乙方感”,终究取决于自己对交流的把握。想起前段时间,脱口秀演员杨蒙恩的一条微博动态冲上热搜,内容大意是:你有“文字讨好症”吗?结果网友们用集体演绎“文字讨好症”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由此看来,似乎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在讨好,而且自己是不大情愿、不太舒服的。如果是这样,那很难不说是一种被裹挟的无奈,也照应着青年所面临的职场和社会压力,已经让他们变成了生活的乙方。

  当然,我们都应该在交流中兼顾他人的感受和自我的表达。友好的客套有必要,但不等于自始至终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最前面,无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否则不仅会给自己和对方都造成压力,也无限淡化了自己表明观点的权利。

  我们每天都要在不同的对话场景中变换自己的身份,面对不同的场景和对象,我们表达的方式也应当作出改变,用合适的方式交流。既要别人听进去,也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或许是应该修炼的社交技能。

  “言为心声,语为心境”。文字的修饰应该回归人际传播本身,而非阿谀逢迎的工具,当我们不再需要“互联网嘴替”的时候,就能真正从社交内耗中解放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caipu88.cn/2023/01/55027.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